哈巴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年6月18日-)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
學派第二代的中堅人物的理論社會學家及哲學家。
由於他的思想龐雜,體系宏大而完備,哈貝馬斯被公認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他的理論亦已被載入各國哲學教科書和社會學理論,在德國、歐洲、北美哲學社會學起著有著廣泛的影響。
生平:
1929年6月18日,哈巴馬斯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小城谷默斯巴赫。在納粹統治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度過青少年時代,然而他對當時發生的一切並不瞭解。有人問及希特勒統治對他的影響時,他說當時在德國的所有人(無論是成年人,老人還是孩子)看來,一切都是正常的。 直到1945年納粹投降,看過集中營的電影后,才知道納粹德國所犯下的罪行。
也許正是這種對孩提時代經歷的否定決定了他思想中極為濃重的批判意識。他曾經說過:「這場經歷對於我們這一 代人是如此重要,以至於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哈貝馬斯一生不但對諸多先輩哲學家如黑格爾、馬克思、M·韋伯、海德格爾、阿爾多諾提出尖銳的批評,而且與當代著名的理論家伽達默爾、福柯、德里達、布林迪厄等人發生過激烈的論戰。
哈巴馬斯先後在哥廷根大學、蘇黎世大學和波恩大學學習哲學、心理學、歷史學、德國文學和經濟學。1953年 的海德格爾事件對他觸動很大。海德格爾隻字未改地發表了1935年所作的演講稿《形而上學導論》,闡述他的國家社會主義理論, 為納粹德國進行辯解。這使哈巴馬斯認識到哲學和政治並不是兩個彼此隔絕的領域。
1964-1971年,哈巴馬斯擔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和社會學系教授。 60年代中期,哈貝馬斯發表的許多政論性文章在青年學生中產生了巨大影響。他的思想和理論成為1968年學生抗議運動的精神力量。由於 對聯邦德國當時形勢的認識分歧,他同學生「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合會」決裂。他指責學生們脫離現實、理論立場上過於教條主義,認為 議會中的不民主現象只能採取說服或者啟蒙的形式解決,而不應該借用暴力。
學生運動領導人則宣稱哈貝馬斯是「文化革命的叛徒」。因這種矛盾哈巴馬斯於1971年離開法蘭克福,到慕尼克市郊的斯塔恩貝格,擔任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科技時代生活條件研究所所長。1983年,哈貝馬斯重新回到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和社會學教授,直到1994年退休。
大事年記:
1929年:出生於德國的杜塞爾多夫(Dusseldorf)曾先後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瑞士蘇黎士大學以及德國波恩大學學習哲學、心理學、歷史學、經濟學等1961年:以《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獲得教授資格。
1961-1964年:任職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
1964-1967年:任職法蘭克福大學哲學以及社會學教授、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
1971-1983年:任職德國馬格斯.布朗克研究院科技世界生活條件研究所所長
1983-1994年:任職法蘭克福大學哲學以及社會學教授,1994年退休,他退休後仍然從事研究、著述和學術政治活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