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馬斯與冰心:
哈巴馬斯以西方社會發展為背景的公共領域理論,其實也適用於五四時代的中國。而在片段中我們會以冰心的問題小說為例,向大家說明其中的公共性。然而要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問題小說。問題小說:
•問題小說是五四時期為探討社會問題而創作的小說
因為公共領域的交往方式是討論,所以引起公眾討論的作品才有公共性。由於冰心問題小說所討論的問題是當時人們所關心的,讀者在閱讀後便會展開討論,從而形成公共性。
問題小說的公共性特質體現在三方面。
首先是語言
冰心的問題小說使用典雅白話文,即所謂「冰心體」。白話文是大眾都明白的語言,故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讀者都可以讀懂冰心體的小說,並參與小說討論形成公共領域
「冰心體」已經成為市民公共領域的媒介,即為公共性語言。
其次是小說中使用對比手法
這裡的對比是指作者創作出兩個立場對立的小說人物,並描寫他們不同方法處理同一問題。從兩種人物的往來對照中,達到正在討論如何解決問題,及問題表現為有待解決的效果。讀者從而進行討論。
例如以小說〈超人〉為例,當中所作的便是「愛的價值」的爭論。簡單而言,主角何彬是個冷冰冰的青年,拒絕愛與憐憫而想做尼采式的「超人」,支持他的讀者故且稱為反方。另一邊廂是代表作者相信的「愛的哲學」的病童祿兒,及支持他的正方讀者。當時雖兩派讀者互不認同,但卻並不形成激進的「筆戰」。而是一種公平、理性的討論。這點與哈巴馬斯對市民公共領域是相似的。
第三是其書信體裁
哈巴馬斯認為: 「書信是心靈的複製和探訪;書信中充滿了作者的血和淚。」書信本來是表現個人主體性的私人物品。書信公共性來至於寫信人一方面在信中確立自身的私人性
,又藉著書信來往,確立人與人的溝通,於是形成公共性。
同樣以〈超人〉為例:
一)故事中何彬給祿兒的回信,寫出對母親的感情和自我反省,確立何彬的私人性
二)兩人的書信來往中:祿兒在信中寫到「我的母親和先生的母親是好朋友」;何彬則回信中回應「小朋友呵!不錯的,世界上的母親和母親都是好朋友」
溝通和回應便形成公共性
參考資料: 祁光祿:〈冰心問題小說的公共性初探〉,《零陵學院學報》,第25期,卷一,2004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